一、马铃薯从成熟性上可分为极早熟、早熟、中熟、中晚熟和晚熟五类,从用途上可分为鲜食薯、种薯和加工薯。马铃薯的耐贮性与品种和栽培田间管理有关,一般秋季成熟的品种较耐贮,栽培时少施用氮肥、干物质含量高、病害少的块茎较耐贮。不同地区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。如西南地区因气候温湿、雨量充沛,贮藏最大危害是晚疫病;北方地区,因气候寒冷、贮藏环境温湿度不易控制,贮藏主要问题是腐烂、缩水、发芽、冻伤、霉变等。
二、马铃薯适宜贮藏条件
1.种薯
温度:2℃-4℃。
相对湿度:85%-95%。
气体成分:CO2 浓度不高于 0.2%。
光照: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,散射光强度最小为 75Lux。
2.鲜食薯
温度:4℃-6℃。
相对湿度:85%-95%。
气体成分:CO2 浓度应不高于 0.5%。
光照:鲜食薯应避光贮藏,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。
3.加工薯
温度:6℃-10℃。
相对湿度:85%-95%。
气体成分:CO2 浓度应不高于 0.5%。
光照:加工薯应避光贮藏,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。
三、贮藏设施和方式
常见的马铃薯贮藏设施有贮藏窖、通风库和高温库,要按不同品种、不同用途、不同等级分类贮藏。高温库的温度相对稳定,多用于种薯贮藏。
四、贮藏技术要点
1.贮藏工艺流程
贮藏前准备→采收→分级→预贮→包装→贮藏→出库。
2.贮藏前准备
(1)检查。贮藏前应检查库(窖)整体的安全性、牢固性、密封性和保温性,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,风机、照明、信息采集等设备的运行情况,保证运行良好。
(2)清杂。贮藏前一个月清理库(窖)内杂物、垃圾,彻底清扫库(窖)内环境卫生。
(3)控湿。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,应在贮藏前 2 周-3 周,在库(窖)地面喷洒适量水,使相对湿度达到 85%以上。
(4)通风。贮藏前 1 周-2 周,应将库(窖)的门、窗、通风孔打开,充分通风换气。
(5)消毒。对于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设施,贮藏前 1 周左
右,对贮藏库(窖)、辅助设施及包装材料(袋、箱等)进行彻底消毒。可使用 1 克/立方米的过氧乙酸(或 0.1 克/立方米-0.2 克/立方米的二氧化氯、或 6 克/立方米-10 克/立方米的硫磺) 密闭熏蒸 1 天-2 天,然后通风 1 天-2 天,或使用 1%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,或用饱和的生石灰水喷洒,密闭 1 天-2 天, 然后通风 1 天-2 天。
3.采收
在马铃薯植株枯黄、地下块茎进入休眠期,进行采收。采收应选在霜降之前,尽量在晴天和土壤干爽时进行。采收时先将植株割掉,深翻马铃薯出土后,在田间稍微晾晒,但不要在烈日下曝晒。
4.分级
收获马铃薯后,在田间将病虫伤害及机械伤害的块茎剔除, 按照《马铃薯商品薯分级与检验规程(GB/T31784)》进行分级。分级处理可以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,也便于分类、贮藏和运输,还可以减轻病害传播。
5.预贮
在温度13℃-18℃、相对湿度85%-95%的室内、阴棚下、 或在露天(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)环境下放置 1 周-2周,进行预贮。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 0.5 米,宽不超过 2 米,并在堆中设通风管;袋装薯堆不超过 6 层,垛宽不超过 2 米,垛与垛间距不小于 0.6 米,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。
6.包装
马铃薯的包装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是袋装,用透气编织袋、网眼袋或麻袋等进行包装;二是箱装,主要用木条箱、塑料箱或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包装。
7.贮藏
(1)码垛。堆放、码垛时,应轻装轻放,由里向外,依次堆放,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(窖)容量的 65%,堆放高度一般
不超过贮藏库(窖)高度的 2/3,堆垛与库(窖)顶间的距离不小于 1 米。当使用编织袋包装时,鲜食薯和加工薯不宜超过 8
层,种薯不宜超过 6 层,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,宽度应不
小于 0.6 米(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)。当使用容积为 1.8 立方米-3.6 立方米的木条箱包装时,码放高度不超过 6 层,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。
(2)温度控制。整个贮藏期间,应最大限度的将贮藏环境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,保证垛内外温差不超过 2℃,确保薯皮不潮湿,鲜薯不发生冻害。种薯贮藏温度为 2℃-4℃,鲜食薯贮藏温度为 4℃-6℃,加工薯贮藏温度是 6℃-10℃。
(3)湿度控制。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85%-95%。
(4)二氧化碳控制。种薯库(窖)内 CO2 浓度不高于0.2%,鲜食和加工薯贮藏库(窖)内 CO2 浓度不高于 0.5%。
8.出库
应根据贮藏马铃薯质量变化情况、市场行情适时出库销售。马铃薯贮藏时间一般为 6-8 个月,薯块要与运输温度基本一致时再出库,避免薯块温度过低造成薯皮潮湿导致病害发生。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,控制好温度。